早前潘石屹就曾宣布,SOHO中国将以自持为主,潘石屹也成功转身为“包租公”;绿地集团近日也宣布将逐步扩大自持面积,大部分写字楼将以自持取代出售。随着国内商业地产的发展,“自持”成为大部分购物中心的选择,而如今,这股“自持风”已然蔓延到写字楼领域。就深圳(楼盘)市场而言,写字楼虽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但由于起步较晚,暂时还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自持情况。
深圳目前在建和规划中的写字楼体量非常庞大,从这些写字楼项目的前期规划来看,还是以出售为主。据笔者了解,仅有屈指可数的项目会尝试写字楼自持,譬如禅城绿地中心将自持其中一栋写字楼、季华路的宏宇大厦将全部自持、华夏中央广场的写字楼将自持一部分。可以看出,开发商已在逐步尝试,但仍然只是小范围的“试水”,且大部分的自持是为了满足开发商自己的需求,即其要将写字楼作为自己的办公场所。
有多位专家曾表示,写字楼自持长远来说,利润空间会更大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自持却对开发商的资金要求非常高。这也和购物中心的道理相同,虽然自持会更好管理、规模效应更能发挥,但大部分要求资金流转速度快的房企,还是会选择散售商业。小开发商无须依靠写字楼自持来取得长期收益,而大型开发商由于短时间内开发多个项目,自持的压力也会相对更大。所以,目前我们看到的绿地,也是逐步推进自持,短期内大面积的自持仍然是不可能的。
回到深圳市场来说,写字楼自持,实际就是将收益从一次性出让转变成长期收租,租金也就成为影响收益多少的根本因素。目前深圳中心区域写字楼售价基本在1.5万元/平方米左右,但租金却还不到100元/平方米·月,投资回报率较低。而从长远来看,租金价格可能会上涨,与此相对应的却极有可能是写字楼的井喷。据不完全统计,深圳写字楼近几年的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实,但深圳作为一个二线城市,对写字楼的需求短期内看不到同比的增幅,供大于求的必然结果就是租金仍然低洼,长线的持有投资对于开发商来说会变成“亏本买卖”。
事实上,笔者认为,如今深圳写字楼出租为主,也是为了避开三五年后的写字楼竞争。按理说,普通公司对于写字楼的需求面积都较大,但目前深圳写字楼最小的发售面积却不到100平方米,这样的散售实际也是开发商将风险分散,从而尽快回笼资金。至于以后业主能否出租出去,已不是开发商考虑的范畴,业主也只能“听天由命”。
综上所述,写字楼在深圳来说,还是开发商在住宅限购后才着力打造的产品,其风险也是开发商所能预知的。所以,出售写字楼尽快回款仍是大部分开发商的首选,“自持”暂时来说还只是美好的愿景。